导读: 世人爱屈原,不仅爱他杰出的文学造诣,更爱他高洁的灵魂和深沉的爱国情怀。他除了大众熟知的爱国诗人身份外,还是一枚妥妥的斜杠青年,拥有多重身份和多元追求,这些组成了屈原全民偶像的完整拼图。

时间是最好的过滤器,有的人很快被时间滤掉、遗忘,消逝得了无踪影,有的人却成了世代尊崇的偶像。

比如屈原。今年是屈子自沉殉国2300周年,人们依旧纪念、怀颂他。为什么屈原能够成为被称颂千年的全民偶像?有人给出了这样的答案:人民从屈原的作品中,读到了他的“哀民生之多艰”的大悲悯的情怀;君王从屈原的作品中,读到了他的耿耿忠心;文人从屈原的作品中,读到了他的“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的独立人格;志士从屈原的作品中,读到了“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坚韧意志。


(资料图)

世人爱屈原,不仅爱他杰出的文学造诣,更爱他高洁的灵魂和深沉的爱国情怀。他除了大众熟知的爱国诗人身份外,还是一枚妥妥的斜杠青年,拥有多重身份和多元追求,这些组成了屈原全民偶像的完整拼图。

《文史博览·人物》2023年第7期 特别报道《千年偶像屈原》

古代学霸 楚地“顶流”

《史记》作者司马迁是这样描述屈原的:“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记,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屈原的祖先是楚国的开国之君,他的父辈在王宫中担任重要职务,如果放在今天来看,他是一个“官二代”。他年纪轻轻即在朝中担任左徒,类似于丞相之职,深得楚怀王的信任,成为楚国的中流砥柱。战国纷争的时代,风云争霸,楚国内政外交的舞台上,都闪现着屈原的身影。

这样的天之骄子,一出生便拿的是“豪门学霸”的剧本。屈原自幼天资聪慧,勤奋好学,是个不折不扣的“学霸”。他心知家族使命,在最是贪图玩乐的少年时代,便独自一人寻求僻静的读书之地,每天早出晚归,在完成了先生布置的课业后,会孤身一人来到山洞中与书为伴。好学上进的屈原,用还未成熟的稚嫩肩膀担起家族使命。

终年日夜勤勉苦读的屈原学识渊博、文采斐然,他也发现楚国被逐渐强大的秦国凌弱威胁。于是少年屈原心中就埋下了“誓要改变楚国困局,富强大楚”的种子。行完弱冠之礼,屈原已成年,他从家乡秭归县来到了大楚宫殿求见楚怀王熊槐。

他献给楚怀王的第一件礼物,就是自己所作的《橘颂》。《橘颂》开篇就写道:

后皇嘉树,橘徕服兮。

受命不迁,生南国兮。

深固难徙,更壹志兮。

“橘啊,你是天地间的嘉美之树,生在南楚,便扎根南楚,永不迁移。你的意志是多么的专一。”

屈原在《橘颂》中采用托物言志的手法,自比扎根南楚、永不迁移的橘树,立志终生为大楚奉献,永远效忠大楚。

楚怀王诵读完屈原所作的《橘颂》,赞赏连连。

春秋战国时期,“楚材晋用”是常态,今朝为楚人,明日就可以为晋人,为大晋效劳。屈原却愿意做一个永远效忠生养他的楚国的国民。所以楚怀王记住了他惊才绝艳的诗篇,也记住了他“生为楚人便终生效忠大楚”的爱国忠心。

于是在公元前 317 年,23 岁的屈原被楚怀王任命为左徒,开启了他快意人生的诗篇。翩翩少年佳公子,身躯凛凛,相貌堂堂,文韬武略,笑傲群芳,刚过弱冠之年的屈原便已经位极人臣。

他不仅官位高,而且颜值出众,绝不输今天的顶流偶像。唐人沈亚在《屈原外传》中称他“瘦细美髯,丰神郎秀”,“性洁,一日三濯缨”。据说有一次,屈原出游,因为太帅而引来众人围观。

才华横溢 “与日月争光可也”

对屈原来说,从政是他的主业,创作诗歌只能算是副业。然而正是这些副业让他名垂青史。

他创作的《离骚》《天问》《九歌》《九章》《招魂》,耸立起中国文学风光雄奇的巅峰。

《离骚》被公认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篇幅最长、最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政治抒情诗;《天问》以奇特的诘问形式、异常神奇丰富的想象力,充满科学求索精神;《九歌》结构精巧,斑斓绚丽,美轮美奂,是屈原根据民间祭神乐歌的再创作。

屈原在文学史上巨大的贡献在于他开创了一种新的文体——楚辞。简单来说,楚辞就是带有“兮”字的诗歌体裁,比如我们熟悉的这句:“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因为楚辞的发 源和最高成 就都是《离骚》,所以楚辞也叫“骚体”。

“骚体”有多重要呢? 根据这种文体,后人衍生出了赋、骈文,也才有了汉乐府,后来的唐诗、宋词、元曲和散文,都受楚辞的影响。因而梁启超曾说,“屈原是中国文学家的老祖宗”。他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

屈原除了战国时代实力派文娱大咖的身份,还是自带流量的自媒体大 V,放在如今的互联网时代,他的身份或许包括但不限于时尚博主、植物博主、知乎大V、微博红人……

先说时尚博主,颜值出众,审美优秀,屈原的时尚气质可以说与生俱来。就连“奇装异服”这个成语,都是屈原创造的。他在《九章之二 ·涉江》中写道:“余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

再说植物博主,屈原在《离骚》中运用大量香草意象来比喻自己高洁的品格。

“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兰芷变而不芳兮,荃蕙化而为茅”,“户服 艾以 盈 要兮,谓幽兰其不可佩”……《离骚》中香草繁多,虽意象相似,却各美其美,屈原也由此开创了“香草美人”的时尚概念,让佩戴香草成为流行新趋势。

说到知乎大 V,就不得不提屈原的《天问》,他在这首长诗中问了170多个关于天文地理、文化哲学、神话历史的相关问题。《天问》被称为屈原楚辞中的一篇“奇”文,奇绝的内容显示出其惊人的艺术才华和超卓的想像力。

“明明可以靠颜值,他却偏偏选择靠才华!”这句话最适合用在屈原身上。司马迁评价屈原的才华有着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品质 ,“与日月争光可也”。

屈原笔下的香草花木。

始于才华 终于“亲民”

“爱你孤身走暗巷,爱你不跪的模样,爱你对峙过绝望,不肯哭一场,爱你破烂的衣裳,却敢堵命运的枪……”这首火遍全网的歌曲《孤勇者》,歌词中塑造的“一腔孤勇独自前行”的勇者形象令人印象深刻。回望历史, 在2000多年 前,屈原也把自己的一生活成了“孤勇者”。

屈原的前半生为楚国劳神费力,面对楚国逐渐衰落,秦国崛起,他先是试图说服他国与楚联合抗秦,被张仪离间君臣关系,计划泡汤;后是在楚国进行改革变法,突破贵族阶级,提出才能、法度比血统更重要:“举贤才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革新楚国旧体制,触动了旧贵族的利益,他最终因“信而见疑,忠而被谤”,两次遭到流放。

被放逐期间,他辗转于归州、郢都、溆浦,湘沅、云梦、汨罗等“边缘”城市,更知民间疾苦,世态炎凉。他的感触浓缩成那句千古流传的叹息:“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他的政治观点围绕着“国富民强”,哪怕“王听之不聪、谗谄之蔽明”,他也要:“亦余心之所向兮,虽九死其尤未悔。”

然而,公元前 278 年,楚国首都郢都被秦攻破,屈原悲愤交加,怀石自沉于汨罗江,以身殉国,留下“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绝笔。这是他关于“死”的抉择,更是其关于“生”的表达。

这样一个官二代、美男子、顶流偶像,满脑子思考的都是普通老百姓的生老病死、柴米油盐,怎能不让人感动?

孤独、坎坷的流放生涯,使屈原获得了创作的营养与灵感,也使他的精神世界得到了升华。他用一生的磨难,为中国文学史书写了最光辉灿烂的一笔。

文学大家苏轼曾云:“吾文终其身,企慕而不能及万一者,唯屈子一人耳。”意思是,我的文章不及他万分之一。

狂傲不羁的诗仙李白,也曾专门为他写诗:“屈平辞赋悬日月”。意思是,他的辞赋,像日月一样的绚烂。

当然,屈原的作品能够“出圈”,屈原能够收获众多的异代知己,成为跨越千年的全民偶像,还要感谢他的这些铁粉:

从现有的文献来看,第一个赏识屈原及其作品并成为粉丝的,是汉文帝时的贾谊。

贾谊年少成名,汉文帝时任博士,迁太中大夫,但受大臣周勃等人排挤,被谪为长沙王太傅。行经湘水,触景生情,他写下了名篇《吊屈原赋》:恭承嘉惠兮,俟罪长沙;侧闻屈原兮,自沉汨罗。造讬湘流兮,敬吊先生;遭世罔极兮,乃殒厥身……

屈原的身世能为后人广泛熟知得益于西汉的司马迁。他在《史记》中为屈原立传。司马迁以传神的笔触,夹叙夹议,叙屈原的坎坷遭遇,论屈原的精神品格,表达自己的仰慕之情。从此,文化的屈原、精神的屈原第一次在史册上成了偶像,成了神。

汉代的统治者和士人对《楚辞》的推崇,奠定了《楚辞》的经典价值,也确立了屈原的文化地位,为后世的研究指明了方向。

当然,文人墨客们爱屈原,不仅喜爱屈原的诗歌,更重要的,他们把屈原作为自己的人生知己,他们如李白一样,有一种“屈宋长逝,无堪与言”的千古忧愁。这种从《楚辞》中沁透出的惆怅情绪,一直影响着中国的知识分子。

直到最后,屈原用生命捍卫了对国家的忠诚,与楚国共存亡,与人民共命运,他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更是激励着无数的仁人志士为理想和崇高的信念而奋斗。

始于才华,终于“亲民”,屈原犹如一只振翅飞翔的凤凰,却不忘俯身贴近厚重、温暖的土地。一以贯之地对国家和人民的关注,这才是屈原被世人奉为“男神”的真正原因。

文∣ 吴双江

本文原载于《文史博览·人物》2023年第7期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