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程全面系统地进行文献收集和影像采集,为“活态”传承保存珍贵资料。目前,我市正在积极推进中的这项工作进展如何?其中存在哪些问题?参与此项工作的非遗专家、天津大学教授马知遥接受了记者专访。

记录工程的重要性

马知遥介绍,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程,要求从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采录中获取四部分影像资料:一个是记录技艺发展传承的口述史;一个是代表技艺最高水平、极度精湛的艺术史;一个是教授技艺的过程;一个是将采集的文献及视频素材等做成一个综述性的纪录片。

作为一直进行非遗研究的学者,马知遥说:“口述史是挖掘文献中缺失的、存在于传承人大脑中的记忆。通过访谈,把技艺以录音、录像的方式保存和呈现出来。它是从传承人个人史的角度来看一个非遗项目的发展历程,它填补了文献资料中的空白。”他认为,这种对传承人全面细致的展示,带有史料挖掘的意义,为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留下清晰的资料,对今后深入挖掘文化珍宝,了解它的文化内涵和时代价值,起到重要的作用。

挖掘口述史中可贵资料

马知遥告诉记者,我市正在进行中的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程,他参加了两项工作。一项是杨家庄永音法鼓,另外一项是刘家园祥音法鼓。项目中,他以访谈人的身份,对代表性传承人进行访谈,引导传承人进行全面的口述表述,挖掘口述史中可贵的资料。同时作为此项目的学术专员,接受项目组访谈,从研究者的角度谈对传承人的认识。

马知遥说,由于代表性传承人大都年事已高,受到个人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限制,为记录工作的进行带来困难,“有的传承人对提出的问题,不能马上理解,在表述的过程中容易出现思维中断,或者是词不达意,或者偏离主题。对技艺的技术性或历史的表达方面,会有很多模棱两可的说法,表述也不够精彩。所以这给访谈和后期剪辑带来了很大的问题。”

为了让这项工作能够顺利进行,专家和工作人员在实践中寻找解决办法:“比如,邀请第二采访者到场补充说明,他们或是传承人的徒弟,或是知悉这段历史和技艺的,语言表达能力比较强的相关传承人。同时,为了访谈内容的真实、丰富和准确,还需多次访谈社区老街坊、家属及老会中的其他相关人士。”

“一次成功的访谈,提问者本人的素质、提出的问题、根据现场情况提问的应变能力都很重要。这就要求执行团队、学术专员要跟传承人、访谈嘉宾及其他接受访谈的相关人士提前沟通,设计的问题尽可能全面、凝练,以便能够帮助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更好地表达,把他们记忆中的那些有关技艺的内容,尽可能多地展现出来,给后人留下宝贵的非遗资料。”马知遥说。(刘桂芳)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