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滴筹被曝地推人员在医院“扫楼式筹款”、审核漏洞多最新回应称,已全面暂停线下服务

每单最高提成150元,月入过万,末位淘汰……近日,根据媒体暗访调查,互联网筹款平台“水滴筹”在超过40个城市的医院派驻地推人员,他们常自称“志愿者”,在医院用“扫楼”的方式,逐个引导患者发起筹款。在没有严格核实患者病情、经济信息的前提下,随意填写筹款金额,对捐款用途缺乏监督。这些地推人员,还根据完成的单量实行末位淘汰,对于如此操作,有员工表示是“为了占领市场”。对此,水滴筹昨天下午回应称第一时间成立了工作组展开相应调查,并且全面暂停线下服务。

水滴筹,别让好心人寒心!

这一幕,让人错愕。互联网平台帮扶大病患者获得网友救助,帮了很多家庭,很多人为此解囊相助,社会各界也多有肯定。然而,公益事业的生命在于公信力,这种“扫楼式”寻找求助者、按单提成的做法,突破公众想象,也引发舆论质疑:以拿提成为目的,引导患者筹款提供便利,是不是把慈善当成生意?公众给困厄中的患者捐款,出于自愿和善意,还要基于信任,假如信任受到伤害,谁还会捐款?“扫楼式”筹款、员工按单提成,这些做法的每一次成功,都是对民众善心和好意的消解,是对信任与托付的伤害。

对这一事件,先搞清事实很重要,媒体暗访到的情况只是一方面,这些问题在多大程度存在,影响范围有哪些,背后的原因是什么,调查还需要继续。我们期待平台方公布更多事实,也期待监管部门能介入调查,还原真相。筹款平台需要靠善心滋养,而非业绩刷单来激励。

互联网众筹这类新生事物,对一些因贫困而无法救治的人而言,不亚于“及时雨”。但这种救助模式要持续发展,就必须严格规范流程和管理,铲除违规行为滋生的土壤。唯有如此,才能被公众信任和支持。殷鉴不远,给善良留一点净土,给真正需求扶助的人留点希望,别让好心人寒心。    □据人民锐评

“水滴筹之问”:如何为脆弱的爱心守住一片净土

要认识到,水滴筹虽然是商业平台,但实际上凭借人们的爱心才得以运行。一个社会的爱心和善良不是什么可以无限利用、取之不竭的矿脉,而是需要严格保护和呵护的资源,此次事件对人们爱心的打击、对众筹平台形象的损害就是例证。长此以往,本是为困难群众求助而打造的网络众筹机制还能存在多久?对此各众筹平台必须提高认识,在审核、自律等方面有切实作为。如何堵住审核漏洞,让“假病历”“隐瞒财产”等乱象不再出现是各众筹平台必须直面的问题。

加大审核力度,从严把控众筹发起人资质审核,不是一句轻飘飘的承诺,不仅需要真金白银的人力和技术投入,更需要引进第三方监督。实事求是地讲,对一个人的家庭资产、资金实力进行审核,单靠一个众筹平台的力量是难以完成的。有专家建议,此类平台的信息发布应当逐步纳入慈善范畴,由慈善法进行调整,政府部门应负有监管责任。政府有关部门应当引导众筹平台更多从事大病救助活动,更大范围满足社会需求。

虽然当下的中国社会并不缺少爱心和善意,但每一份爱心和善意都不应被浪费,都应该得到尊重和呵护。为了让真正需要帮助的人得到帮助,也为了让更多爱心传递下去,无论是政府、社会还是相关平台,都应尽到自己的责任和能力,为我们的爱心守住一片净土。

@黄色柚子:其实不管是线上推广还是地推“扫楼”操作,都能够将互联网筹款的救助模式,普及给更多的困难群体。问题的关键在于,公益事业真实透明是绝对的底线,审核不严、募捐金额随意,它留下的漏洞无疑会让慈善的真实性无法得到保证。隐瞒真实财产信息的求助,没能被水滴筹平台及时识别,一方面,公众的爱心被欺骗,直接动摇了公益慈善的根基;另一方面,由于资源有限,这些明明有条件自救的“求助者”,挤占了援助通道和有限的公益资源,导致那些真正的困难者得不到有效援助。

此次风波之后,有网友对水滴筹彻底否定,这种因噎废食其实没必要。水滴筹在公益领域发挥的作用有目共睹,也应该得到积极肯定,不能因此而一棍子打死。从推动公益事业良性发展的角度看,对“水滴筹们”始终保持严格的监督,才是我们更需要做的。

推荐内容